杜渐防萌的成语故事

拼音dù jiàn fáng méng
基本解释杜:堵住;渐:指事物的开端;萌:萌芽。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就预防。
出处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丁鸿传》:“若敕政责躬,杜渐防萌,则凶妖销灭,害除福凑矣。”
杜渐防萌的典故
东汉和帝年代,有个大官名叫丁鸿。他博览群书,能言善辩,而且敢于仗义执言,为此很受大家的敬重。
当时,窦太后主持朝政,她的一班皇亲国戚,依仗权势,干了不少坏事。丁鸿在和帝面前,列数这班人的罪状,并且权衡了利弊得失。
他认为,任何事物在刚开始发生变化时就加以禁止,还比较容易,到后来就难了;如果人在处事上不注意细微的变化,任其发展下去,就很难收拾了。
他还向和帝建议,应该亲自料理朝政,把坏事杜绝在最初的萌芽状态,就可以消灾降福。和帝很快采纳了丁鸿的意见,除灭了这班人,亲自掌握朝政。
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指防备祸患在未发生之前。也作“防微杜渐”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杜渐防萌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风流人物 | 宋 苏轼《念奴娇 赤壁怀古》词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” |
价值连城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” |
酒囊饭袋 | 宋 陶岳《荆湖近事》:“马氏奢僭,诸院王子仆从烜赫,文武之道,未尝留意。时谓之酒囊饭袋。” |
刻骨铭心 | 唐 李白《上安州李长史书》:“深荷王公之德,铭刻心骨。” |
处实效功 | |
不三不四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可见元宵之夜,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,不一而足。” |
目不转睛 | 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子义燃烛危坐通晓,目不转睛,膝不移处。” |
经纬天下 |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普施明法,经纬天下,永为仪则。” |
同心合力 | 《书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 |
万里长城 | 《南史·檀道济传》:“道济见收,愤怒气盛,目光如炬,俄尔间引饮一斛,乃脱帻投地,曰:‘乃坏汝万里长城!’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