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真面目的成语故事


庐山真面目

拼音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

基本解释庐山:在今江西九江市南。指庐山的真实面目。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;或人的本来面目。

出处宋 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
庐山真面目的典故

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,它三面临江,山势十分雄伟,山清水秀,风景奇丽。它临江靠水,山上烟雾缥缈,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。苏轼写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庐山真面目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十万火急 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。”
旁敲侧击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0回:“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,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。”
超俗绝世 汉·赵壹《非草书》:“夫杜崔张之,皆有超俗绝世之才,博学余暇游手于斯。”
学以致用 李新《为有源头活水来》:“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,学以致用,并且勤学苦学。”
鸥鸟不下 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黄帝》:“海上之人好沤鸟者,每旦之海上,从沤鸟游,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……明日之海上,沤鸟舞而不下也。”
居重驭轻 宋·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故自三代、秦、汉迄我朝,皆以兵得天下,人主皆亲历行阵,习知武事,知居重驭轻之势。”
仁义道德 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后之人,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,孰从而听之。”
庖丁解牛 先秦 庄周《庄子 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……”
不得而知 唐 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故虽谏且议,使人不得而知焉。”
古色古香 宋 陆游《小室》:“窗几穷幽致,图书发古香。”